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鲁网10月13日讯(记者 王玉龙 刘兵 张丽华)一粒种子很轻,轻到放在手掌上,几乎很难感受到它的分量,可它又很重,把它放在国家粮食安全的大称上,“千斤都打不住”。
大豆古称“菽”,我国种植和驯化大豆的历史超过5000年。作为一种战略物资,大豆牵动着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局。在潍坊农业发展史上,“昌农”“丰收黄”“鲁豆”系列大豆品种是绕不开的名字,它们曾让无数农户实现增产增收,而培育出这些良种的,正是扎根农业科研一线四十多年的杨淑英研究员。
杨淑英,1934年出生于山东莱州。年少时亲历农村的艰苦,却未像常人一样选择“走出农村”,反而坚定地踏上了农业之路。1956年,她从莱阳农业学校毕业,被分配到山东省昌潍农业学校工作。1958年昌潍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(潍坊市农科院的前身)成立,1959年她被调入该所,从零起步、白手起家,开启了四十多年的大豆育种生涯。从最初选育“昌农”系列品种替换低产农家种,到后来攻克孢囊线虫病害,四十多年间,她的脚步始终穿梭在试验田里,用敏锐的观察和严谨的研究,在大豆育种领域不断突破。
育种需要时间和耐性,“板凳要坐十年冷”。从确定大豆育种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起,杨淑英就定下了目标,“一定要育出适应老百姓种植加工的优质大豆品种”。
与农民种地有些相似,在当时简陋的试验条件下,杨淑英进行大豆杂交实验也很“传统”。“需要人工种植、人工授粉、人工收割、人工脱粒、人工分类”“比照顾孩子还费工夫,特别是遴选品种的过程必须要纯手工处理。”
1961年,她通过系统选育育成昌农1号、昌农2号和昌农3号等大豆品种,更换了产量低的农家品种,并被农业部交流引种到阿尔巴尼亚、罗马尼亚等国家种植。
免责声明:本网站所有信息,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请自担。
上一篇: 一场秋雨 贵阳平均气温下降5℃ 观焦点
下一篇:最后一页
国家外汇管理局广东省分局近日公布的行政处罚信息公示表(东汇处〔2020〕9号)显示,广东南粤银行股份有限公司...
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今日公布的行政处罚信息公示表(南银罚[2020]1号)显示,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政...
《投资壹线》汪下弟近期,稠州银行可谓境遇不佳。除了屡次收到监管机构的罚单,还陷入助贷风波,涉及多起投...